叶绍翁 夜书所见,叶绍翁夜书所见译文
叶绍翁的《夜书所见》是一首描绘秋夜乡愁的佳作。诗中通过对秋夜景象的描绘,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。
一、创作背景
叶绍翁在异乡客居,节候迁移,景物变换,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。《文心雕龙·物色》说:“春秋代序,阴阳惨舒,物色之动,心亦摇焉。”在这种背景下,叶绍翁创作了《夜书所见》。
二、白话译文
萧萧秋风吹动梧叶,送来阵阵寒意,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。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,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。
三、《夜书所见》译文
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,送来阵阵寒意,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。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,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。
四、《夜书所见》的注释
“萧萧”:风声。“客情”:旅客思乡之情。“挑”:挑弄、引动。“促织”:俗称蟋蟀。
江上来来往往无数人,只知喜爱鲈鱼之鲜美。请您看那一叶小小渔船,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。
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,十分热闹。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,揭示“往来”的原因。后二句通过视线,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渔船,营造出一种朦胧、神秘的氛围。
七、萤火虫穿行于人家的窗户间
在风里它似乎要被吹落在地,却忽又轻盈地越墙而过。首联直接描写了萤火虫的形象,“虽缘草成质,不借月为光。”萤火虫虽然生于腐草之中出身卑微,但这并不影响它追求光明。
八、口头译文
在这个清冷的夜晚,一弯残缺的新月,高高地挂在枝叶疏疏落落的梧桐树上。夜到三更,幽暗的月光洒在地上,一片凄冷寂静。
寒雨连江夜入吴,平明送客楚山孤。洛阳亲友如相问,一片冰心在玉壶。
冒着深秋冷雨,连夜到润州,第二天清晨客人就要离去。客人走后,独留江南的我就像楚山一样孤单寂寞了。你回到洛阳,若是亲人们问起我,就说我的心像玉壶里的冰块一样纯洁无瑕。
十一、《新秋雨夜》
忽忽逢秋意易悲,坐看枫叶落庭枝。算来多少心中事,月暗疏窗夜雨时。
十二、《新秋》
衰柳欲依依,晴云敛翠微。数声惊雁过,一叶觉秋归。愁入西风,渐觉衣单薄。
十三、《逸周书·时训》
立秋之日,凉风至;又五日,白露降;又五日,寒蝉鸣。立秋后,我国许多地区开始越来越多地刮偏北风。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些许的凉爽,这时的风已不同于盛夏酷暑天的热风。
十四、《夜书所见》中的“见”
“见”是一个古今字,但在小编中是看见、所见的意思。所以在这里应读“jiàn”。全诗的理解应为:(题目)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