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草纲目拾遗,本草纲目拾遗成书于什么朝代
《本草纲目拾遗》
《本草纲目拾遗》是我国古代中医药学的重要著作,由清代中医学者、本草学家赵学敏编著而成。这部著作在中医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,它不仅是对《本草纲目》的补充和发展,也为后世中医药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。
1.《本草纲目拾遗》的成书背景《本草纲目拾遗》的初稿成于清乾隆三十年(1765年),距离《本草纲目》的刊行已近两百年。在这一时期,中医药学有了新的发展,许多新的药材被发掘和记录,因此赵学敏着手编写《本草纲目拾遗》以拾遗《本草纲目》未收录的药材。
2.《本草纲目拾遗》的作者与成书时间《本草纲目拾遗》的作者赵学敏,字恕轩,号依吉,是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。他的这部著作初稿完成于1765年,此后经过多次增补,最终形成定稿。书中记录的药材信息最晚时期为嘉庆癸亥(1803年),历时近40年。
3.《本草纲目拾遗》的内容特点《本草纲目拾遗》共十卷,载药921种,其中《本草纲目》未收载的有716种。这本书不仅收录了许多民间药材,如冬虫夏草、鸦胆子、太子参等,还包括了一些外来药品,如金鸡纳等。这些药材的收录,丰富了中医药学的宝库。
4.《本草纲目拾遗》的影响与评价《本草纲目拾遗》作为对《本草纲目》的补充和发展,对后世中医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它不仅被达尔文在《物种起源》等著作中引用和盛赞,还被***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“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”。鲁迅、郭沫若等文化名人都对这本书给予了高度评价。
5.《本草纲目拾遗》与其他本草著作的比较与《本草纲目》相比,《本草纲目拾遗》在收录药材的种类上更为丰富,尤其是在民间药材和外来药品方面有所补充。《本草纲目拾遗》在炮制方法、药效分析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创新。
6.《本草纲目拾遗》的传承与发展《本草纲目拾遗》自问世以来,一直受到后世学者的重视。在中医药学的发展过程中,这部著作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。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,对《本草纲目拾遗》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,为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。
《本草纲目拾遗》是我国古代中医药学的重要著作,它不仅丰富了中医药学的宝库,也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。通过对这部著作的研究,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中医药学的成就和发展历程。
- 上一篇:冰上奇迹,冰上奇迹观后感800字